【給研究生】準備博士資格考與口試,如何規劃上台簡報,說服審查委員?

 

 

00_FB_SAVD_20180310_1135

 

 

問:45 分鐘的 presentation,如何分配各個比重(intro、method、results、discussion、strength and limitation、conclusion)?

 

答:(蔡依橙)

 

這是一位到國外攻讀博士學位的同學,趁回臺灣的時候來上簡報課。我們有很多校友,包括我自己,都用了以下的簡報法,獲得肯定,並順利通過博士資格考與口試,確認是可用且有效的。

 

博士的資格考或口試,非常重要,我的建議是「特別但不花俏」,實際怎麼做,要從現場的口試委員,也就是主要的聽眾開始思考。

 

 

避免最常見的錯誤:introduction 太冗長

 

這些教授們,都是領域的行家,所以才會被邀請來評斷你的研究成果,最常見的錯誤,就是把他們當新進研究生,introduction 講太多,弄得像是讀書會一樣,嚴重佔掉寶貴的口試時間。所以,introduction 講重點就好,直接切入「你為什麼會想做這個研究」就行。

 

當然,如果委員中有領域比較遠一些的,為他白話提供背景知識,甚至根據他的專業做類比,會讓他更容易理解。

 

 

極簡設計、清晰架構

 

教授們的年紀普遍比較大,他們今天才有足夠的資歷當你的委員,所以,避免那些會讓老人家不喜歡的事情。有些博士生,把商用簡報的那一套拿來用,像是頻繁的詢問台下、要求舉手表示意見、過於激情像是直銷激勵大會、PowerPoint 五顏六色過於繁複,這些都很危險,激怒老師的機會很高,就算你的指導教授人很好,其他委員可不一定。

 

建議的作法,是極簡設計、清晰結構。這兩點您可以在上課的時候,觀察兩位講師每一堂課的內容,我們的設計都是極簡的(但不是簡陋),我們的結構都是清晰的(才讓聽眾好吸收)。

 

 

時間不要用完 + 以結論破題

 

45 分鐘對一個人的注意力來說,太長了。我們要做兩個調整:一個是,演講本身規劃在 35-40 分鐘左右結束,提早結束,能讓老師們覺得心情愉快,增加問答時間,更有機會表現自己的熟悉與專業。第二個則是,我們應該在前三分鐘,或甚至標題頁,就把研究結論講出來。

 

為什麼呢?因為傳統的 introduction – materials and methods – results – discussion 的鋪陳方式,其實違背人類的直覺,我們都喜歡「你先告訴我答案」。就像是美劇也有 CSI 這種結構,一開始演,第一分鐘一定有人死掉,後面整集才是在告訴你到底怎麼破案的。這個方式可以有效維持注意力。

 

用在口試上,你可以直接破題,「今天要跟各位老師報告的,是我們使用電腦斷層應用在瓣膜疾病的診斷上,確認可用,準確度達 98%。而後續的內容,將會跟各位介紹,我們用的方法、得到的結果、研究的限制,以及還沒解決的問題。」這樣老師們就一直記著你的 98%,有個正面印象,後續更能專注在方法與細節,你也給了委員們一個「我對自己的研究內容很有信心,不怕你檢驗」的印象。

 

 

實際比例建議

 

以 45 分鐘演講來說,我預計在 35 分鐘講完,所用的大致比例將為:

 

  • Title slide 破題兼講完結論(2 分鐘)。
  • Introduction 簡要說明重要困境、我要回答的問題(4 分鐘)。
  • Materials and Methods 要回答以上問題,我怎麼設計研究並執行,並主動提出可能犯的錯誤,以及自己如何避開(9 分鐘)。
  • Results 整個研究的核心圖表,盡量視覺化呈現自己做的研究,有研究時的照片最好(9 分鐘)。
  • Discussion 說明客觀的研究結果、主觀的延伸意義、跟世界文獻的關係、限制(9 分鐘)。
  • Ending slide 總結論點(2 分鐘)。

 

根據研究領域和內容的不同,可以有大幅的調整,但各段的呈現重點不變。

 

 

學習專業簡報的決勝重點

 

 

本篇發表於 學員提問 並標籤為 , , , , , , , 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