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龜毛」的新思惟團隊

 

作者:臺中榮民總醫院 嘉義分院 精神部 沈正哲 醫師

 

 

01_FB_innovarad_CCShen_SAVD_20171021_0693

 

 

從小,我就是一個「龜毛」的人,無法接受畫線不拿尺;寫錯字,一定要用立可帶修改,無法接受打叉塗改,而即便是這樣「龜毛」的我,也不得不佩服新思惟團隊對細節的「龜毛」。

 

從課前的叮嚀提醒,如蔡校長上課前一天親自臉書私訊提醒隔天要上課,到踏入教室的那一刻,馬上有人協助指引座位,甚至有人親自為學員插筆記型電腦的插頭。就連整個課程的安排,如互動實作時間,一舉手馬上有助教前來解惑,以及課後錄製影片解說學員投影片修改方向等,都讓人深切地體會到新思惟團隊的用心,努力將每個細節都做好,我真心覺得這樣的精神,是每個人都該敬重與學習的。

 

 

東拼西湊不如系統學習

 

也由於自己「龜毛」的個性,對投影片的製作我一直有基本的要求,就算再怎麼沒有時間,起碼我會做到讓投影片看起來整齊乾淨;如果有充足的製作時間,我會進一步要求美觀和吸引人。因此,網路上的投影片製作教學,總能吸引我的目光,臉書上最常分享的內容,也是投影片製作相關連結,慢慢的,偶而能做出幾張看來頗吸引人目光的投影片。

 

然而,我心裡始終覺得缺少了什麼,幾經思考後,才恍然大悟的發現,原來我將在網路上東拼西湊學來的一招半式,使用在投影片上,雖然一張張分開來看有些不錯,但拼湊在一起,卻缺乏整體感,而這也是我報名《簡報架構與視覺設計工作坊》的主要原因。

 

我需要的,是有系統的學習一些基本功、一些原則,而上完課後,我的確覺得收穫良多。

 

 

這些收穫真的令人印象深刻

 

整天的課程,我覺得收穫最多的是陳醫師的「幾招就能脫胎換骨:C/P 值最高的基礎調整」與「學會這些,再上層樓:專業簡報的決勝重點」,真的是在短時間內,提點學員簡報製作的基本原則與方法,我想只要能遵循這些原則,應該做出來的簡報就不會太糟。

 

而蔡校長的「有點怪異又說不出來的設計:那裡不好?怎麼改善?」也讓我覺得獲益良多,藉由看每位學員修改前及修改後的投影片,並指出其中的問題所在,我相信比直接教授技巧更讓人印象深刻。

 

 

如果能有這些內容

 

開頭與結尾的兩堂課是我個人認為較沒有收穫的課程,「沒有枯燥的主題,只有枯燥的講者:困難主題示範」透過 Ver. A 及 Ver. B 兩種版本的投影片範例,企圖強調出投影片製作的好壞很重要,但要做出 Ver. B 的投影片內容,其實更關乎製作者本身的內涵與知識,並能旁徵博引其他相關內容,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如蔡校長般博學多聞。

 

所以上完課後,我相信多數人,還是無法做出類似的內容來介紹一本書,如果只是要強調 Ver. B 優於 Ver. A,我想大家不用上課也看得出來,而如果是要比較修改前跟修改後的差異,其實「有點怪異又說不出來的設計:那裡不好?怎麼改善?」這堂課已經有這樣的效果。

 

至於「不想譁眾取寵,只想表達專業:務實思考上台規劃」這堂課,告訴學員投影片製作時,要考慮聽眾與場合來決定內容,我完全同意這樣的說法,但上完課後,我想對學員的幫助其實不大。因為能否針對不同的聽眾和場合,作出應對之道,還是取決於個人能力,我認為多數學員上完課後,能否做出合宜的演講內容,還是根據他自身的能力決定,跟是否上過這堂課關係不大。

 

也因此,我會建議理論性、概念性的內容可以減少;實作、實用的技巧可以增加。例如,直接有一堂課教導學員將幾張不同內容的投影片,製作成扁平化風格,也許更為實際。

 

(仁編按:感謝沈醫師的建議,相關內容,我們在統整後,都會在課程團隊的會議上,一一討論。

 

關於「沒有枯燥的主題,只有枯燥的講者:困難主題示範」這堂課,我們首要目標,是從一個模擬情境,透過「實驗組 / 對照組」的比較,讓觀眾能仔細的去思考,是哪些細節構成了優秀簡報?是哪些規劃讓演講成功?又是怎樣的準備,讓呈現截然不同?親身體驗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簡報、演講,透過細節修正,也能展現不同的樣貌。

 

而作以延續,一場簡報,當然不會只有做出很棒的 PPT 就可以鬆懈,還需要搭配不同演講場合進行細微調整,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觀察與修正,才能讓簡報與演講完美融合。

 

不論在哪一種專業場合,用最適合自己的內容與風格,進行一場溫和、不突兀的舒服簡報,這也是這堂課程的最終設計目標。)

 

 

最新活動

 

 

本篇發表於 20171021_第二十梯次課程記錄 並標籤為 , , , , 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