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報的功用,並不只是提稿機而已。

 

作者:花蓮慈濟醫院 神經內科部 許晉譯 醫師

 

 01_innnovarad_SAVD_20190615_0470

 

 

重劍無鋒,大巧不工。

 

這是出自金庸著作《神鵰俠侶》的一段話,個人認為是簡報的最高境界。

 

簡報的重點,並不是使用了多少新穎的技巧,而是如何清楚傳達自己的意思。但多數人往往花費許多時間,把簡報做得很精美,內容卻表達得不怎麼清楚。

 

陳偉挺醫師告訴我們,一場簡報,每個人平均花費了百分之五十五的時間去製作簡報,但卻只花不到一半的時間去構思整個演講脈絡以及可能的觀眾問答。而這堂課希望把製作簡報的時間降低,使用簡單大方的方法,重新拾起對於演講脈絡的鋪陳。主角其實是演講者,不是簡報本身。

 

 

重新認識簡報各個環節

 

自己在參加這堂新思惟簡報課前,也努力透過簡報製作相關書籍以及網路上,學習一些簡報技巧,自認簡報做的還算清楚,偶爾也會得到一些觀眾好評。由於簡報中加入了一些扁平化設計,大家常認為我的簡報風格是來自新思惟的簡報課,那時候覺得,自己在旁邊觀摩能夠學到七八分像,這樣也蠻好的。

 

但慢慢的發覺,自己做簡報的速度已無法在僅剩的空閒時間完成、對於扁平化圖示掌握不穩定、對於使用實際照片的圖文並存簡報設計掌握不佳。特別是使用實際相片的簡報設計,對於已經開始需要對病人進行衛教的我來說,格外重要。

 

如何讓病患可以在快速的時間內,吸收瞭解我們想要傳遞的知識,在這每個人都注意力缺乏的時代,是特別重要的一件事情。因此,我報名了這次的簡報課。

 

 

不同的簡報風格與個性

 

兩位講師分別負責不同方向的課程,蔡依橙校長主要告訴大家,應如何準備簡報的材料與簡報主題構思,並從每位學員的範例中去做最佳化的簡報調整;而陳偉挺醫師主要負責簡報設計技巧的部分,教導大家怎樣使用最短的時間,獲得最大的效益。

 

陳偉挺醫師中間談到一張很有趣的簡報,回答了一個大家經常會問到的問題:「請問一場演講,到底要準備幾張簡報?」對於這個問題我特別有感觸,因為每次大家看到我的簡報都會嚇一跳,20 分鐘的簡報,往往簡報數量都是 100 張左右。

 

陳偉挺醫師舉了蔡校長及他自己的例子,來回答這個問題。他認為蔡依橙校長大概是每一分鐘需要 2 張簡報,而他自己約每一分鐘需要 6 張簡報。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數字差別呢?陳醫師習慣使用電影分鏡的方法來處理,而非簡報動畫來處理簡報。另外簡報的數量跟演講者的特性如何有關。

 

如果演講者是有強大氣場,可以引導觀眾到簡報細節上去做敘述,例如蔡校長這樣,不太需要大量簡報的幫忙,就可以講述得十分清楚。其餘的一般人,如果可以精準使用簡報來引導觀眾的視角,那對於演講者來說也會輕鬆許多。而我想自己是較接近陳偉挺醫師的模式。

 

 

讓自己重新成為主角

 

蔡校長在簡報技巧課程結束前,和學員分享上台演講前的務實規劃。我想這是這種訊息乘載量低的簡報,所必須準備的一個環節。因為乘載訊息量低,能夠讓聽眾更容易聚焦在這些訊息上的討論。

 

但是,低訊息乘載量的簡報,必須由高訊息乘載量的講者來撐起演講,這是講者的一大負擔,因為觀眾無法從簡報上獲得更多訊息。但簡報存在的目的,從來就不只是提稿機。

 

蔡校長更提醒大家,一場演講,其實從題目的訂定就已經開始,聽眾可能會開始對您的主題有想像,更願意來參加你的演講。而簡報的最重要的兩頁,就是標題頁跟結尾頁。標題頁幫助您在開始演講前就暗示聽眾,講者有用心準備,並且具有實力來演講。結尾頁則是協助聽眾收斂所有訊息,聚焦後續要開始的問題討論。

 

 

02_JYHsu_01

 

 

化繁為簡,少即是多。

 

「Make things as simple as possible, and no simpler.」這是愛因斯坦說過的一句話,如何去拿捏訊息乘載以及簡報技巧的使用,是需要在從聽眾反應中去學習的問題。

 

簡報課堂結束之後,現在才是簡報學習路途的開端。

 

 

最新活動

 

 

本篇發表於 20190615_第二十四梯次課程記錄 並標籤為 , , , , , , , , , 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